馬三立有個經典的相聲《開粥廠》,講馬大善人大言賑濟災民,施捨山珍海味、四季用品,雖說諷刺的是誇誇其談的人,但其中映射出傳統的慈善觀念:有錢人是慈善主體。
   今天,仍有人陷入困境後,在傳統慈善觀的影響下,想方設法尋求大款的幫助,比如跪在土豪門前,這種事都有過報道。
   掌上慈善、網絡公益的悄然出現,正在改變著傳統的慈善格局。從當前行之有效的、網絡公益平臺“嫁接”公募型慈善機構的合作模式來看,移動互聯網高效地盤活了慈善資源,點化了傳統的慈善模式。原因大致有三。
   其一,信息透明。登錄相應的網絡平臺,就能知道誰需要什麼幫助,不必擔心有勁沒處使。在權威機構的審核監督下,受助者的情況真實可信,不必擔心假借慈善之名的騙局。善款募集、使用的動態信息,通過網絡平臺及時披露,既能避免“過度捐贈”“箭垛效應”等慈善誤區,也能防止行為不端之人染指善款、侵蝕公眾信任。
   其二,渠道便捷。輕觸鼠標或屏幕即可完成捐贈,不再需要跑銀行、奔郵局,時間成本降到最低,更無須顧慮些微的心意是否“拿得出手”、是否“值得折騰”。
   其三,地位對等。在網絡平臺上,人人都能成為捐助者、發起者,乃至受助者。受助者,從被動等待,變為自行發聲、自助其身;捐助者,也從熱衷慈善的“馬大善人”,變為你我這樣的普通人。
   海納百川,不捐細流。當慈善不再成為有錢人的獨角戲,而是真正匯聚起平凡卻不乏愛心的億萬之眾,慈善資源才能煥發出活力。更重要的是,相較於“達成多少錢的募捐目標”,“讓更多人參與慈善”“喚起更多人的慈善意識”,具有更深遠的意義。而慈善的核心內涵,正在於此。
   《 人民日報 》( 2015年01月13日 15 版)  (原標題:人民日報民生觀:移動互聯網 點化“開粥廠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svzmiexevkvq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